近來眼尖的捷運族可能會發現,一年多前擺放快取寶智能櫃的空間,現在來了新租客——甜點公司亞尼克。亞尼克董事長吳宗恩表示,為了亞尼克蛋糕提領站(YTM)的計畫,他們已經籌備長達一年時間,而單單是投入在軟硬體開發、製造的費用,就上看5、6千萬元。
對自家商品力和品牌力有信心,斥資數千萬打造YTM
雖然先前快取寶事件留給外界負面印象,但吳宗恩認為,線上訂購線下取貨是一個趨勢,如在YTM之前,亞尼克曾和超商7-11合作過生乳捲預購,從業績表現來看,他相信這樣的取貨模式是成立的。同時,YTM除了可以網訂店取,也提供現場購買。吳宗恩看好生乳捲這類生鮮商品有即時購買吸引力,預期現場購買和網路訂購取貨的比例將會落在6:4。

當然,站在亞尼克的立場,為了避免「補多壓力大、補少賺不到」的情況,他們未來也會鼓勵消費者多採取在網路上事先訂購的方式,來提高對消費者需求的掌握,期望未來線上和線下直接購買比例可以翻轉成6:4。
此外,5、6千萬元的投資規模對資本額僅6,100萬元的亞尼克來說其實不是一筆小錢,如果將同樣一筆錢拿來開直營店,至少可以拓點15家。但吳宗恩表示,他們敢這麼做除了事前做過市調和焦點訪談,確信市場有這樣的需求,他說:「本身商品和品牌力也有考量,才敢玩這麼大。」根據吳宗恩的說法,亞尼克平均每個月可以售出12萬條生乳卷。
短效期生鮮商品難度高,估單月營收至少60萬元可損平
當然,他也不諱言,一開始的想像很美好,真正做下去之後才知道問題很多,像是在過程中就曾一度因為找不到機器擺放場地而停擺過一段時間,後來是找到了捷運站的空間才又開始積極進行。
還有從產品設計面來說,不同於過往販賣機販賣的大多是常溫且長效期的商品,生乳捲則是有溫控需求的短效期生鮮商品,所以像是取貨口應該開幾秒才能避免機台溫度流失,又不至於短到讓消費者有時間壓力,就是一個考驗。又或者以取貨口的設計來說,因為賣的是蛋糕而不是一般販賣機看到的罐裝飲料,所以機器內部其實是要透過機器手臂來提取,不能讓商品自己掉下來。
另外在軟體串接上他們也費了很大的功夫,包括要做到信用卡、悠遊卡和亞尼克自家的隨享卡都能使用的多元支付功能,還要能開發票,以及做到遠端溫控等等。而這每一件事其實都要付出一筆費用。

因此,以他們計畫在7月底前要將YTM從目前的15個站,擴大到54個捷運站點的數量來看,吳宗恩表示每台YTM的平均成本超過百萬元。而且這只有算入軟體開發和硬體建置費用,還沒加入捷運場地的租金、物流補貨、外包清潔人員、巡檢人員和第三方定期檢驗等成本。
所以讓外界相當好奇的是,這樣的投資究竟能不能回本?而對此吳宗恩表示,一台YTM一次最多可以補滿72條生乳捲,內部評估過,一台機器每日若能售出30條生乳捲,就可以做到損益兩平。以一條生乳捲380元計算,代表YTM每日總營業額至少要超過60萬元。
有了YTM,實體門市還是要繼續開
當然,這麼大手筆投資,追求的自然也不會只是不虧錢。吳宗恩期待YTM的推出可以補足實體店覆蓋區域不足,以及生鮮運費偏高的缺口,帶動生乳捲有30%的業績成長。
吳宗恩表示,這次對YTM的投資可以說是亞尼克歷年來最高的一次資本支出,也坦言心裡確實很擔心會叫好不叫座。不過今天剛開放試營運立刻就有訂單產生,著實讓他心裡安心不少。
此外,吳宗恩也特別提到,投資YTM不代表接下來就會停止實體店的拓展計劃。指今年截至目前為止,如果加上本月即將在嘉義開幕的新店,亞尼克已經新增了6個門市,而年底前至少還會再開兩家,將全台總門市數量提高到20家。